


一直拒绝住宿舍。
觉得太远了,觉得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,不想过集体式生活——一间屋子,吃喝在一个空间,洗漱在一个空间,起居还是那一点空间。起码应该有个独立的房间,哪怕小一点没关系,哪怕不是自己的也没关系。可以走着去上班,可以中午回去睡觉,可以带好友同去吃住,可以很晚才回家,可以做很多不同于学生时代的事情,可以为自己的青春代言!终究还是没拗过去,不想一个人住,又找不到人合租,从三月挨到五月,到底还是搬进去了。静默地,独立地搬完一切,睡下的时候,才看见睁眼所见的那一片“天”已经不再是天花板,而是另一张床的底板。然后开始惆怅,往后的日子,为了上班不迟到,我要提前多久起床?也开始为每天平白无故少睡的那些时间叹息。可是第二天去加班,晚上八点多打的回家,车在十字路口的红灯前停下,耳边响起电台里传来的音乐声,我望向窗外,倏尔间,所有的埋怨和辛酸都随着音符远去,留给不断扩张的城市自我净化的余地。从未发现芜湖的夜如此美丽,微电影般的镜头一一呈现:沿街的灯光和逃逸的幻影照亮了一排排的行道树,照亮了地摊上廉价的衣物,也照亮了匆匆回家的“城市夜行人”的脸。他们大多数没有表情,或者表情夸张地与人驻足交谈;他们步行、骑车、自驾,也有很多如我这般放空思想,等待着没有生命却精力充沛的机器将他们送回目的地。城市的夜就在这语声灯影里前进着,直到所有的人都疲倦了,她也安静了。
电台里播放的是张学友的《咖啡》——一个有味道的男人唱的一首有味道的歌。因为喜欢吉他的原故,纵然初次邂逅,曲首的几个单音却直叩了我的心扉,泛滥了我心底最柔弱的情绪。这样的思想热度像极了那晚看完《致青春》的感受。那是我初次去看首映的电影,不过它的确没有辜负无数热切期待之人。大家似乎是在激烈的讨论声中渐渐散去。男生说:有关宿舍的场景很真实;女生说:不让别人坐她床的“极品女”很典型,即使不是洁癖,也会有其他特殊的行为癖好。可争辩最多的,还是剧中人面对每次选择时做出的决定。如同我最后选择住宿舍一般。事实上,这个城市有多少人日复一日地穿梭在工作与生活的两个处所,有多少人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困扰着本就不明了的心,有多少人即使是克服了如此之多的困难后,最后还是一无所有。
小时候家里很穷,我曾偷偷拿着几毛钱去买冰棍吃,回来后被我妈发现,她很是心酸和心疼,却只温柔地对我说:“咱们家的日子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,一根冰棍的诱惑你要能挨得住。”后来我很多次想起这句话,在做选择的时候自我劝解,让自己换个思路去想——所有的懒惰情绪和物质享受不过就是当年那“一根冰棍的诱惑”。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住宿舍,至少得到了以下益处:
1、强迫自己早睡,强迫自己早起;2、生活规律化,挥霍青春的熬夜娱乐活动要减少;3、起居简单化:一个屋子一张床,足以解决基本的需求,其他的经历不如放在自己需要追求的专业知识和课外学习上4、加深对芜湖这座城市的了解;5、在需要折腾的年纪里,体验生活百态,尝大众文化。而这样的生活将在多年以后成就我的青春,成为古稀之年回忆的对象。那时候应该会觉得青春是一本仓促的书,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,所有的梦想也都已启程,却忘了它是怎样一个开始。那时候也应该会怀疑,那些曾让我迷茫、困惑过的抉择,我难道真的是在回忆它们吗?难道不是在回忆那未曾绽放就要枯萎的花,那短暂的酷夏,那漫不经心却成为最后一次的别离和那不可复返的青春。